知书库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页
目录 | 设置
下一章

第73部分阅读(2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青巧不敢还嘴,却也不肯退步,只是犟在那儿,态度非常坚决。

最后这事儿,还是以书华的暂时妥协而告终,说到底这都是青巧自己的人生,书华只能为她制造选择的机会,至于青巧最终的选择……却不是书华可以强求的。

陪嫁丫鬟书华自己定了三个人,后来二哥又特意从自己房里把紫灵给调了过来,但却被书华给拒绝了。她知道紫灵是二哥房里的大丫鬟,伺候二哥许多年,对二哥也是知冷知热的,算得上是个可靠的好丫鬟,如今要是给她送去做陪嫁丫鬟,那二哥今后怎么办?

最后挑挑拣拣,书华要走了之前侍候过静萱表姐的兰静,四个陪嫁丫鬟定下来之后,她自己又挑了三房陪房,都是沈家自己的家生子,知根知底,做事又稳妥,用起来也觉着踏实。

除了陪嫁丫鬟的事情有些伤脑筋以外,婚事的其他事项进行得都还算顺利,只是书华被他们拉着转来转去,这边要裁制衣裳,那边又要打造头饰,另外还有牢牢记下所有婚礼上的礼仪细节,忙得晕头转向,这倒让她将那些个乱七八糟的心事给抛到了脑后。

两个半月的时间一晃而过,终于到了成亲的日子。

天还没亮,书华就被人从被窝里透挖了出来,洗漱完毕之后,就迷迷糊糊之中被一群丫鬟围在屋子中间捣鼓,她感觉的自己像是个洋娃娃,任由丫鬟婆子们摆弄。

所有的丫鬟婆子又陶氏亲自指挥,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,唯独只有书华还处在晕晕乎乎的状态。不能怪她神经太大条,主要是她这些日子里真没睡过一个好觉,她每天晚上要不因为想得太多睡不着,就是为了背记婚礼仪程没时间睡,昨天晚上好不容易睡着了,却不想才睡够一个时辰,青巧就来**了。

嫁衣喜服穿好之后,书华又被推到了梳妆台前做好,不过正式上妆之前,还需要由喜婆来为她开脸。

当那位满脸堆笑的喜婆拿着一根极细的线绳,在书华脸上刮第一下时,书华被疼得全身打了个激灵,所有的睡意瞬间消散她知道这是新娘子出嫁前的规矩,不可以有商量的余地,即便是疼,她也只能咬牙忍着。

偏生那个喜婆还笑得特别开心,嘴里不停地说着吉利话,手上功夫一下接一下,疼得书华全身汗毛都竖了起来。等到开完了脸,青巧立刻递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,喜婆接过之后,又说了好些吉利话,这才欢欢喜喜地走了。

书华摸了摸自己的脸颊,那种生疼的感觉似乎还没散去,心中真是对那个喜婆恨得咬牙切齿。

在陶氏的指挥下,青巧等丫鬟立刻又围上来,抹脂搽粉,梳妆打扮,一个个都睁大眼睛仔细地干活,唯恐有半点差池。直到这个时候,书华才有了点紧张感,是啊,今天是她的婚礼,她从今天开始,便不再姓沈,而是姓楚了……楚沈氏,这就是她今后的代号,至于书华这个名字,除了二哥以外怕也没有几个人会记得了。

她静静地坐在梳妆台前面,双手叠放在腿上,眼睛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,脑海里想得最多的不是今后与小侯爷的幸福日子,而是从前与二哥度过的时光。即便是父亲去世,家里最困难的时候,他们依旧相依相偎地走过了这么多年,她不曾见过这一世的母亲,对这一世的父亲也没什么特殊感情,唯独对这个二哥,却是极为敬重。

想到她离开之后,二哥就要独自生活,心中不免生出浓浓的不舍与担忧。其实在此之前,她就劝过二哥,让他快些娶个媳妇回来,可是二哥总说这事儿不急,全然不放在心里。

书华虽然心里急,却也不敢逼得太紧,她希望二哥能找到个称心如意的好妻子,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。

眼下她就要出嫁了,她愈发为二哥担忧起来,陶氏在旁边瞅见她抿紧嘴角的模样,以为她是在紧张,便弯下腰握住她的手,温厚地笑道:“从今以后,你就是别人家的姑娘了,如果有机会,记得常回家来看看,我们都会时常想你的。”

书华微微垂下眼眸,低低地应了一声。

如此折腾了两个时辰,妆容方才全部布置妥当,陶氏又与书华将那些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仔细嘱咐了一遍,书华也不敢再走神,专注地将陶氏的话记下。

直到巳时三刻,前院忽然派了人来,说是楚家的迎亲队伍已经到了开国公府的门口,请新娘子立刻准备出门。

陶氏叫人为书华盖上大红的盖头,然后回头看了一眼所有的丫鬟婆子,确定了所有人都准备就位,满意地点了点头。她最后又问了书华一句:“准备好了么?”

书华紧了紧手指,小心地点下头:“嗯”

陶氏微微一笑,回头冲众人摆了摆手:“走吧。”

第58章 成亲(中),

汴京和苏州的婚嫁风俗不一样,成亲时候新郎不亲迎,由喜婆与叔伯带着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门口接新娘子。

书华被人牵引着来到前院,再由大舅将她牵出开国公府的大门,外头炮竹声震耳欲聋,唢呐与锣鼓的乐器声更是此起彼伏,周遭全是众人的恭喜之声,还夹杂着大舅与陶氏细细叮咛的嘱咐。

书华被喜婆搀扶着上了花轿,坐定之后,她不由得松了口气,总算过了一关。

可就在轿子被抬起来的那一刻,她不由得全身绷紧,下意识将手扶上旁边的窗喙。

这轿子不同于平日里的轿子,轿身红幔翠盖,上面插龙凤呈祥,四角挂着丝穗,由八人共抬,平稳性很好。再加上这次迎亲选的是平缓大道,她坐在里面几乎感受不到什么摇晃。

外面的唢呐锣鼓声一直没断过,书华原本紧张至极的心情渐渐缓和了一点点,她知道负责这次送亲的二哥,他此刻应该就坐在后面的蓝呢铜顶轿子里。

想到有二哥在身边陪着,她的心便也踏实了下来。

这一路吹吹打打,走得极为缓慢,平日里只需半个时辰的路程,这次却整整花了个把时辰才到。

花轿落地,一直等候在侯府门口的小侯爷的眼睛也亮了起来,他按照喜婆的吩咐,拉开手中的长弓,瞄准轿门射过去。依照当地风俗,说是这样可以祛除新娘在路上可能沾染的邪气。

坐在轿子里面的书华紧张得心都跳到了嗓子眼,这三箭要是射歪了,喜事直接变丧事,她穿着这身嫁衣就能去见阎王了。

好在小侯爷自小征战沙场,骑射功夫非常好,这三键出去,正中轿门上面的最中间,让旁边围观的人全都禁不住拍手称赞。

书华松了口气,直到喜婆拉起帘子来扶她的时候,她才感觉到自己的手心里全是冷汗。她深呼了口气,平缓了一下心情,然后就这喜婆的手,缓缓走出花轿。

走了十来步就停了下来,喜婆将她的手交到了小侯爷的手上,小侯爷难得地勾起一抹笑,紧了紧握住书华的那只手。

书华一直顶着个红盖头,看不清小侯爷的脸,但却意外感受到小侯爷手心里的湿意,才知道他原来也在紧张,心里不由得又轻松了些。

小侯爷低声道:“跟着我走,别怕。”

她低低地应了一声,然后在小侯爷的牵引下,小心跨过摆放在门口的火盆。

喜婆在旁边高声喊道:“一火两断,无灾无难,从此大顺大利,红红火火”

唢呐锣鼓声又响了起来,书华与小侯爷在一群亲戚朋友的簇拥下,跨过庆远候府的大门门槛,由左边的抄手游廊进入,将整个庆远候府绕了个遍,最后来到正居堂屋的门口前。

堂屋门前摆了个马鞍,小侯爷又紧了紧书华的手,示意她要小心。

喜婆又高声唱道:“跨过马鞍,平安一世”

马鞍比较高,书华不得不用另一只手拾起裙摆,低着脑袋慢慢地走,这才平稳地迈了过去。就在书华后脚还没落地的时候,立刻就有亲人上前来合力将马鞍抽调。

这边是世人口中所说的“烈女不嫁二夫,好马不配双鞍”,

书华与小侯爷顺利见到堂屋,两人松开手,小侯爷接过喜婆递上来的喜称,小心翼翼地将书华头上的盖头挑起来,当他见到书华那张含羞带粉的俏脸时,眼中的笑意更加浓了。

书华这才看清了周围的环境,除了前面正襟危坐的两位高堂,两旁都站满了前来道贺的亲朋友好,都是亲一色的男人和孩童。在他们之中,书华很轻易就找到了正看着自己微笑的二哥,心中的紧张又稍稍减去了不少。

书华与小侯爷接过喜婆递过来的大红绸缎,两人各执一方,站到堂屋最中间。

三拜天地之后,仪式到了最重要的一步——敬茶。

书华与小侯爷并肩跪在老侯爷与侯爷夫人的面前,接过喜婆递过来的茶碗,小心翼翼地举过头顶:“请父亲、母亲喝茶。”

老侯爷与侯爷夫人含笑接过茶碗,各自喝了一口,然后从衣袖里掏出两个荷包,一人给了一个。

侯爷夫人对书华说道:“喝了这碗媳妇茶,你以后就是楚家的人了,记得要好好睇侍奉相公,日后早些为我们二老添个孙儿。”

书华接过荷包,低头道:“多谢母亲提点,媳妇记住了。”

礼成了之后,书华又喜婆搀扶着,在一群亲友的簇拥之下,往新房走去。在迈出堂屋门槛的时候,书华悄悄回头看了一眼,见到二哥还站在那儿,脸上满是温柔的笑容。

不知道怎么的,书华忽然觉得鼻子一酸,有种想要哭的冲动。为了怕被人发现,她赶紧回过头,跟上小侯爷的步伐,走出了堂屋。

到了新房里头,书华才知道,婚礼的重头戏才刚刚上场。

首先是由两位喜婆分别为书华和小侯爷剪下一缕头发,用红绳将两束头发绑在一起,用事先准备好的雕喜登枝红木锦盒装上,放到床头。喜婆说这是同心结发,可保夫妻白头偕老,恩爱一生。

然后再由侯爷夫人和陶氏当着众人的面儿,点燃新房里面的龙凤蜡烛。本来这一步应该由双方的母亲来做的,但因为书华的母亲白氏早逝,姚氏又无法出席,只得请了舅母暂代母职,帮书华点了这根凤烛。

点完了蜡烛,书华与小侯爷各自拿出一块玉,作为信物交换。

这一刻,书华想到了现代的交换结婚戒指,原来古代也有这么一步,只是把戒指换成了美玉而已。

信物交换成功,再请出这次特意请来的官媒,赠送新人一对肥美的啼膀,摆放到新房的桌上面。

这个时候,由两位喜婆端出两杯酒,递到书华与小侯爷的面前,笑着说道:“喝下合卺酒,从此长长久久。”

书华红着脸,当着众人的面,与小侯爷交腕而饮。

书华不擅饮酒,这合卺酒的浓度比较高,一入腹中立刻就引来一阵灼烧感。她真的很想喝口水,但见到这么多人在场,又想起陶氏之前与自己说的话,只能老实地忍着。

合卺酒喝完之后,由婚前特意请来的“吉祥人”撒喜床,这位“吉祥人”是长平侯府中的大夫人鲁氏,据说她嫁进候府中后,不但与相公相处得和和美美,还与公婆小姨都相处得极好,她嫁到候府不到五年,就连生了三男二女,早已成了汴京城中的一大美谈。

鲁氏手托盘子,红纸上放栗子、枣、花生、桂元等物,象征着五子登科的美好含义。

书华坐在喜床上,鲁氏抓干果往床上撒,边撒边唱。闹洞房的众人听了鲁氏的歌唱,也随声附和,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,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。

等到大家闹够了,一干亲人就被带出了新房,去前院吃酒席。

小侯爷不能留在新房里头,他原本想跟书华说两句话再说,哪里晓得话还没出口,就被一群亲友给拖出新房,嘻嘻笑笑地往前院走去,

这样就闹完洞房了?书华一个人坐在洒满了花生栗子的床上,有些不大敢相信。她之前可是听说过,成亲时候的闹洞房很能折腾人,有时候甚至能将新娘子逼得哭起来。

她自是不知道,在成亲之前,侯爷夫人就已经打好招呼,闹洞房的时候不许太过分,只要意思一下就可以了。

那些亲友宾客都走了,但喜婆与媒人都还在,书华从袖子里面掏出事先准备好的荷包,给她们一个人发了一个,笑着说道:“今日辛苦你们了。”

喜婆们都捏了捏荷包的形状,又掂量了一下重量,脸上的笑容愈加灿烂:“祝少夫人与小侯爷白头偕老,天长地久”

书华又笑了笑:“你们也都忙了这么久,想必都饿了,快些去前院吃酒席吧。”

“是,我们这就走了”说着,她们几个就高高兴兴地退出了新房。

书华扫了一眼房里,将那些个不认识的婢女也都打发走了,只留下陪嫁过来的四个丫鬟在旁边候着。等到人都走了,君瑶将房门关上,书华立刻就垮下了脸,她捂着自己的肚子,忙和了一天什么也没吃,她这五脏庙都快要揭竿而起了。

她的眼睛扫过桌上的啼膀,那肥美的肉质正在烛火下闪闪发光,令她忍不住咽了口口水,真的是好饿……

青巧等人瞧见她这幅表情,都猜到是怎么一回事,与她说道:“小姐可是想要吃的?”

书华的眼神很哀怨:“凭什么其他人都能在前院大吃大喝,就放着我这个新娘子在这儿饿肚子?”

屋里的丫鬟都掩嘴轻笑了起来,原本略显紧张的气氛忽然缓和了下来,君瑶从衣袖子掏出一只小布包,献宝似地放到书华面前:“这是奴婢今天出门时候,徐大娘特意塞给奴婢的,说是小姐去了候府肯定会饿,到时候可以给您充冲饥。”

徐大娘?书华脑海中又浮现出那张黝黑憨厚的脸庞,心中一暖。她接过小布包,打开之后,发现里面装着几块金丝饼。饼子做得小巧精致,外面还包了层薄脆的蛋黄,金灿灿的颜色很是诱人。

书华在心里默默地感激了徐大娘一番,将来回娘家的时候,一定要好好地感谢她。

饼子只有几块,书华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,青巧赶紧递上茶水,让书华漱了口。

第59章 成亲(下)

没过一会儿,四位喜娘走进新房里,她们将书华请到桌边坐着,然后将新床上的瓜果收拾干净,扑上一块雪白柔软的丝绢,置于新床的最中间。

书华自然一眼就看明白了那块丝绢的用意,脑海中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些少儿禁止的场景,立刻别过脸去,装作什么都没看到。

喜娘们又朝着书华说了好些吉利话,书华又给了她们一个人一个荷包,这才将她们打发走了。

估摸着时候还早,前院的酒席一时半会儿还散不了,为了打发时间,书华站起身,在这间喜气洋洋的新房转了两圈,这间新房统分为五件,外面一间客室,客室旁边还有一间耳房和一间小茶室,客室与卧室中间隔着个塌间,专门放置下人守夜时候睡觉用的矮塌。

书华没有想到这房里还有间茶室,不由得多看了两眼,一般的贵族家里有茶室很正常,但大都是给煮茶的下人们准备的,一般不会与主屋连在一起,除非是这个主人很喜欢亲自动手煮茶。

还真没看出,小侯爷还是个这么风雅的人,书华用手戳了一下挂在茶室上方的茶笼,心中微微有些诧异。

走出茶室,书华随便扫视了一圈,这房子里面虽然挂满了红色绸缎与大红喜字,但若将这些事物祛去掉,这间屋子的布置倒是非常简洁大方。只有些实用的家伙,装饰用的摆件也都以硬朗干净为主,一看便知这里的主人是个不喜奢华的人。

等到看得差不多了,书华就坐回到新床边上,盯着桌上面的蜡烛开始发呆。胡思乱想了一通,她忍不住打了个小小的哈欠,忙累了一天,她现在真想滚进被窝里面去睡觉,原本因为嫁人的紧张心情,因为这个而变得松缓了些……

直到龙凤烛燃掉了大半,新房响起了敲门声,正靠在

船说
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