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说。 精兵强将是制胜之本,必须选练士卒,培养将才,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。
汉匈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西汉北部边境至大漠南北地区。这里,地形辽阔无垠,适于骑兵集团作战。战争第一阶段,匈奴咄咄逼人,汉王朝妥协退让,主要原因之一是汉军以步兵为主,机动作战不及对方。
文帝、景帝时,经济逐步发展,官府大兴养马业,组建骑兵部队,习练骑射,至武帝即位时,军队的远距离机动作战能力已大大提高。为适应对匈战争的需要,汉王朝很注意选拔将才。
武帝时,涌现了很多谋深韬远、能征惯战的名将,如卫青、霍去病、李广、赵充国等。李广从公元前166年以良家子从军击匈奴,历经文、景、武三代皇帝,作战70余次,威震匈奴,被称为“飞将军”。赵充国始为骑士,公元前99年,以假司马从将军李广利击匈奴。汉军为敌所围,缺食断水,死伤甚多,赵充国率百余壮士拼死冲杀,使李广利得以率军突出重围。充国受伤20余处,武帝亲自蔚问,后封他为后将军,成为昭帝,宣帝时战胜克敌的名将。
孙子说:“知兵之将,生民之司命,国家安危之主也”。汉王朝重视选拔将才,对取得这场汉匈战争的胜利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武帝对匈奴作战40余年,前15年汉军越战越强,至漠北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。在职此期间,卫青、霍去病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漠北之战后20余年,汉字武帝继续对匈奴作战,所战皆败,固然与国力削弱、决策失误、兵弱马少等因素有关,但缺乏智名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宣帝时,西汉取得对匈奴作战的最后胜利,除国力军力增强,匈奴人心厌战等原因外,拥有一批比较杰出的将领也是重要原因。名将赵充国“沈勇大略,少好将帅之节,而学兵法,通知四夷事”
。度辽将将范明友,前将军韩增和右将军常惠等,也都善于用谋、用兵,他们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作品相关 小兵人物志楚汉篇
项羽:名籍,下相人氏。提供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代,秦末动荡风云中的赫赫英雄,凭籍巨鹿一战中歼灭秦国北方军团主力的战功威震各路诸侯。
项梁:楚国名将项燕之子,项羽叔父,秦末陈胜、吴广起兵之后,项梁在会稽杀郡守殷通起兵北上,一路所向披靡,后立熊心为楚怀王,自号武信君,一度为诸侯军之领袖,定陶一战中为秦将章邯所败,被杀
范增:居巢人,年七旬,好奇计,深得项梁信任,梁死后为项羽军中首席智囊,被项羽尊称为亚父。
英布:又名黥布,六县人氏,壮年时受刑额上被刺字,为郦山刑徒时与一众江洋大盗窜奔江中,后为秦末诸多起义队伍首领之一,项梁北渡江之时英布与另一义军首领蒲将军相继归附项梁麾下,布作战骁勇,屡建功勋,巨鹿之战时英布为楚军前部先锋,与秦国头号猛将苏角围绕着甬道连番恶战,结果成功将苏角部拖垮,之后休整中的英布遭到傅戈增援秦军的痛击,英布不支溃退,棘原之战时,英布率领楚军一部攻函谷,三日未下遂引兵回。
桓楚:项羽骑军将领,旧为吴中大盗,后入项梁军中为郎中,项梁死后为项羽亲卫部属,其勇猛善战,常人不可敌。
周兰:项羽骑军将领,为桓楚同僚,巨鹿一战追杀秦将涉间部时与傅戈所部遭遇,兵溃。
钟离昧:楚军大将,伊芦人氏,与韩信有私交,夏阳一战时与韩信率军遁渡西河试图闪击秦军背后,结果被傅戈识破其计,败逃。
蒲将军:楚军大将。
蔡姬:项羽宠妾,与虞姬曾同为陈王侍婢。
汉篇:
刘邦:名季,沛县人氏。斩白蛇义起,初领兵作战被傅戈击溃,后投奔武信君项梁,与项羽合兵攻下雍丘,杀秦将李由,独领西征楚军再攻雍丘却为傅戈部属郦商所败,之后率军入韩地,由武关攻入汉中,蓝田关一战时再为傅戈所败,遂退守汉中,项羽裂土分封时为汉王。
萧何:曾为秦泗水郡主史,刘邦故交,知晓律法、知人善任,为刘邦手下得力干将,刘邦为汉王时,萧何为相。
曹参:曾为沛县狱椽,刘邦故交,以中涓身份跟随刘邦起兵,早先带兵作战连破秦国郡监的军队,率军破雍丘杀李由,刘邦封汉王,曹参为建成侯。
樊哙:刘邦连襟,原为沛县一屠夫,随刘邦起兵后为其手下头号勇将,与傅戈所部在砀县、东阿皆为交手,互为胜负,蓝田关一战时樊哙被秦骑包围,一战被杀
夏侯婴:刘邦少年好友,曾受刑替伤人的刘邦开脱罪责,善驾兵车快速进击,为刘邦最倚重的亲信大将。
卢绾:刘邦幼小时好友,亲信大将。
周勃:刘邦麾下大将,起兵前以替人编蚕箔谋生,后为刘邦侍从官,其智勇双全屡率军队击败秦军,蓝田关一战时为西征楚军前部主将,击杀秦卒无数。
灌婴:刘邦大将,先为一买卖丝缯的小贩,刘邦起兵时前来投奔,蓝田关一战中重创秦军大将郦商。
吕雉:刘邦妻子,其人心机深沉,曾毒杀与刘邦有染的舞婢曹女。
作品相关 秦军二十级爵位表参考
公士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。商鞅规定: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〗一个首级,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〗、田一顷。宅一处和仆人一个。斩杀的首级越多,获得的爵位就越高。证据是敌人的人头首级〗。就是说在战后,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,带回军营。作用证据。
上造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,只高于公士。汉书•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:“造,成也,言有成命于上也。”此爵仅高于无爵,仍须服役。
簪袅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,高于上造,仍须服役。公元前186年汉代的田律和户律规定受田数额为簪袅3顷,簪袅3宅。出土秦代竹简表明:在军中,每顿吃的饭菜因爵位不同而不同。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,酱半升,菜羹一盘,干草半石。
不更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,不更者,即可免充更卒之意,其他之役,仍须照服。
大夫
1、大,示稍尊也。”汉时,第八级公乘以下仍须服役。汉代田律和户律规定官大夫受田数额为7顷,宅地的标准是7宅
公大夫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七级,又名七大夫。高于大夫、官大夫。秦时,民爵公大夫以上者,见县令、丞揖而不拜。汉高祖令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,文帝后,第九级五大夫始为高爵,仅得免役,公大夫仍须服役。
公乘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。以得乘公家之车,故称公乘。秦与汉初,从第七级的公大夫起,即为高爵,汉高祖规定:七大夫以上均有食邑,文帝后,第九级五大夫以上始为高爵,五大夫的侍遇不过免役,公乘以下仍须服役,东汉明帝规定:赐民爵不得超过公乘。
五大夫
爵位名。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等。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,都有食邑。汉文帝以后,改五大夫以上为高爵,仅得免役。
左庶长
爵位名。秦,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商鞅变法之前,秦国有四种庶长:大庶长、右庶长、左庶长、驷车庶长。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,既是爵位,又是官职。大庶长赞襄国君,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;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,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,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;四种庶长之中,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,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。商鞅变法之后,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,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,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,不再有实职权力。
大庶长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第十八级,仅次于列侯、关内侯。据史记•秦本纪,宁公时已有此官。商鞅变法之前是职爵一体,既是爵位,又是官职。大庶长赞襄国君,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。
关内侯
关内侯,爵位名。秦汉时置,为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,位于彻列侯之次。有其号,无国邑。一般系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,封有食邑多少户,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,可世袭。南北朝时沿用,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。
彻侯
爵位名。秦、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。汉武帝时,以避帝名讳,改名通侯,亦称列侯。汉初列侯封邑,大者万户,小者五六百户。封邑一般为县,东汉初有封四县者,小者为乡或亭。汉初户口稀少,历年既久,人口增加,萧何、曹参、周勃、灌婴等的封地,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。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,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,列侯不得预闻。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,加霍去病封冠军侯,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。列侯多居京师,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,奉命“就国”者,反似贬逐。
列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