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比丘尼出家几十年,后来悟了道,作了一有名的偈子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作。她悟了,作了一偈子,她才不说“和尚是男人做的”呢她说:
竟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。
归来手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禅宗不立文字,但是,后来禅宗祖师们所留下的文字,在中国文学史上,真是崇高伟大中国的哲学思想都在这些文学境界里,不像西洋的哲学是单独独立的。中国的大哲学家就是大文学家、大史学家、大政治家。尤其是学禅的,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你看那些大禅师,出言吐语,顺口成章。你以为他是故意的呀。悟了道的人,自然就是那么优美。文字般若,原来如此。
我们青年想弘扬佛法,那么容易啊哦读了一点现代的书,搞一点思想,乱七八糟的,古文都没有弄通,所以古书也看不懂。中国文化的宝藏都在古书里,古书都是古文写的。你连古文都看不懂,只觉得古人说的是狗屁。譬如有些人看了外国人翻译的东西,一看蛮懂,外国人只是懂得一点皮毛,不要以为一经过他们翻译,人就懂了,那是你不懂古文。
你看这四句话,是哲学吗是文学吗是禅吗是什么东西什么都是。“竟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破岭头云。”你以为她还在一个字一个字用思想慢慢把它修正好,那是诗匠,她才不管你这样好不好,只是说出心中的话,自然就成了那么美的韵文。“归来手把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”这不是跟那句话一样本来就是道,你自己找不到。
入流忘所
今天告诉了各位观音入道法门。观音入道之门,好好体会。
学密宗的人,一天到晚“嗡隆”、“嗡隆”,嗡隆了半天,不知道在忙些什么玩意儿要你内观其声啊心声瑜伽,内观其声。把一切妄念念走之后,使念咒之声,也归于静相。在静相中间,体会“圆满次第”。你们在座的,学密宗的少,就少讲两句。
学净土的多吧净土念佛也是这个道理。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这是动相。不出声地念,在心中念,也要“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”。念佛,要反观心声。一句有声佛号,心之动相也。念到无念清净,这一句佛号不念,妄念也不起,此乃静相也。能知道动静二相者,那个有没有相有没有声音要你“反闻闻自性”。你懂了“那个”东西,“性成无上道”。这不是我说的唷是站在上面穿白衣服的那位老板观世音菩萨说的“反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”。反照内心,反观内心。能知动静二相的,并不属于动相或静相,也不为动相静相所转,那么,这样慢慢反闻闻自性“入流亡所”,观世音菩萨说的。入流,入什么流进入法性之流。亡所,心中所起的妄念,所起的作用,动静二相都空了,所有的成佛修持方法,所有的佛经,所有的佛法都交代完了。其奈自己不懂何只晓得拼命印佛经,东分西分,分了半天,自己都搞不清楚。走
第二天习禅录影
身见最难忘
今天,变一变哦和你们没有关系,我要变。变什么修行之道。禅宗的事暂时放下,这种事我玩了几十年。现在,我们需要的是渐修,渐修是禅的基本,也是修一切佛法的基本。
讲到渐修,就想到大乘经典上说,佛与佛见面,就是佛际外交,彼此请安问好,怎么说呢“某某如来,少病少恼否气力安否众生易度否”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两点:第一点,我们的身体肉身是报身,有善报,有恶报,有不善不恶之报,一身都是业。肉身还在,就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就有病。随时都在病中。你看,佛与佛见面,还问少病少恼否,气力安否;第二个问题,众生易度否可见众生都很难度。我们看孔子教孝,教仁,为什么呢社会上不孝不仁的人太多了。圣贤的一切教化,都是对病而施药。那么我们修行最难的,就是少病少恼,气力安否;譬如,诸位在打坐的时候,感到腿酸腿麻,这也是病。感觉那里气动,都是病。
我们学佛的人,先要把“我见”忘掉。真正忘掉“我见”,已经快要成佛了。“我见”先不要管它。“身见”最难忘。所谓见,就是观念。我们修行最难的,就是去掉身体的感受,去掉四大所生的感受。如果真能够去掉的话,四大空掉了,“身见”忘掉了,那“我见”去掉了一半,好办了。我们现在最大的痛苦是身见。现在,先想办法调整大家的“身见”。“我见”暂时摆在一边。“身见”不但是难忘,众生对身见看得很牢唷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,不管他是长得丑。长得美,或是长得矮的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够可爱,爱自己的身体。中国的禅师们叫身体为色壳子,每个人都很喜欢自己的色壳子。天大,地大,我大。月亮底下看影子,越看自己越伟大。谁能把肉身看开太不容易了。有些人在理论上,观念上可以看开。事实上,他身体上处处的感受很难办。而且,我们可以看佛学、佛经的反面,你就更透彻了解了。大家都晓得有名的金刚经,金刚经就是要我们去掉“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。寿者相,谁都希望维持自己色壳子的寿命。例如,有许多学道家、学密宗的人跟我谈:“哎呀道、佛法是好,太渺茫了。我们搞了半天,只要身体健康就很好了。”你说这话怎么不对很对。船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