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说所以要知道修定的重要。 那么简单打打坐就行了那个灵知之性,能知一切的那个东西不认到、不定住,你想入胎不迷,做得到啊譬如我前几天所说的那位杭州老和尚老朋友,后来在四川死了,等我去看他,已经死了。我就在他的坟前说,我一定要把你带回去。结果,这句话讲了,等到抗战胜利,我没有把他带回去,结果就跟我来了。来了呢迷掉了他再也没有那个功夫。注意哦修定如此重要。所以,人生各有前缘,不简单的,就是我们这一堂人能够摸上来,有的莫名其妙地摸上来开玩笑,各种目的的都有。不过,也算不错的啦能够到山上来观光一下,已经很不错了。不过,不要上了山,打了一个七,结果光光地来,又光光地去,那就惨了话说回来,你如果真能够光光地去,就成功了。就怕你光不掉
现在话说回来,五祖说过了,五祖也要传下去,就传到了六祖──惠能大师。这个故事你们都知道的,不过,还是要说一下,有些居士们还不一定知道。你们已经知道的,我讲的时候,你听听看,看我讲的重点在哪里这就是参公案。不要认为你都知道。六祖是生在唐代武则天的时代,六祖的俗家姓卢,祖籍是河南,父亲在广州做官,后来就死在广州。于是,六祖的母亲带着六祖这个孤儿流落在广州,不能回家,为什么不能回家他父亲是个清官,没有钱。父亲是清官,家里穷,没有钱读书。六祖并不是不肯读书,他从小在苦难中长大,天天上山砍柴,卖柴买米养母亲,一切圣贤豪杰都是从艰苦中来。那个时候,种树的老头子五祖在黄梅牛头山湖北大弘禅宗。当时,讲经讲学问的和尚都在北方,讲法相唯识的都在长江以北,讲实证功夫的都向南方走。这个时候,也是中国文化鼎盛的时候,一些士大夫之流学问好得很,研究佛学的风气也很盛。唐太宗本身就是个好例子,学问文章好得很,还三番五次请玄奘法师还俗,请他当行政院长──宰相,不过,玄奘法师拒绝了。有一天,六祖到广州市上卖柴,听到旅馆门口有个外地人念金刚经。六祖就站在那里听,听到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六祖若有所悟,懂了。拿禅宗来讲,是理论上懂了,是解悟。他已经有那个境界了。心也空空洞洞的没有什么,等于我们一香板打下来,他已经懂了。金刚经说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心妄念若住在某一点上都是不对的,应该无所住,无所住不就是空了空了,这个心不能不知道;而生其心,生出来用了以后便休。
以前在昆明我有个朋友,也是个杀生之徒,后来了心学佛,人家说他怎么搞起这个玩意儿他说他悟了,人家问他道是什么他拿出打火机,咔嚓一点,这就是道。人家不懂他说:“要用就有,不用就空。”妙吧他是个军人呢他就懂他的说法很简单,拿起打火机一点,就是这个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。这是什么道理用之则有,不用就无嘛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过去的过去了,未来的还没有来。现在,现在有个屁事红豆汤大家正吃过点心过去了,大便还没有来。现在,现在坐在这儿,这不是很简单你以为我在说笑,真的唷你想想看对不对那么简单,偏要前找后找,找个什么那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。
六祖现在好奇了,就问这位外乡人,你读的是什么书这个外乡人就告诉他:“这是佛经金刚经。”“那么,你在哪里学的”“哦现在禅宗的五祖在黄梅大弘道场,他叫我们念金刚经的你要不要去学”达摩当初以楞伽经印心。到了四祖改用金刚经,因为适合中国人的文学境界。好六祖一听说:“可惜,我没有钱去。 ”这个外乡的居士也很了不起,就说:“你也想学啊我帮你出路费,你去学”“可是,我家里还有个母亲。”“没关系,我给你安家费。”你看这个居士了不起吧晓得人家要学道,给人家出路费出安家费,这是无名英雄。于是,六祖就到湖北黄梅去见五祖,五祖一看,就问:“你是哪里人”“岭南人。”“岭南人没有佛性。”当时的岭南算是文化没有开化的地方这个六祖就讲:“人地固分南北,佛性岂有东西”五祖一听,好傢伙把眼睛一瞪,香板一拍,不准罗唆你要在这里可以,到碓坊舂米去
编者附志:此次禅七记录,后半部录音带毁损,无法弥补。娑婆界中,事难求全。编者与读者同感遗憾,殊为谦然。此行,师曾在山中题诗两,录之以志留念:
免费TxT下载
寻僧偶尔入山行,青磬红鱼未了情,
绿竹还随人意思,吟风来伴读经声。
已了娑婆未了缘,深情只欠祖师禅,
大悲殿里千尊佛,空向人间泛渡船。
拾遗记要习禅录影
公元一九五五年
附:基隆七堵龙潭山法严寺禅七法会拾遗记要
禅门正法,寥落久矣,况当此浩劫,人心向背,端赖知见邪正为系。同参五六人,乃心向道,求觅大匠锻炼,办此一片心身,投于炉鞴大冶,期以火里莲生,摸着自家巴鼻。去秋追随善知识怀公居士,入观音山凌云寺,结集禅七一次,方欲坐断孤峰绝顶,向万丈软红中拖泥带水去也。不意根钝德薄,略认门头户口,未返归桡。爰于今春,与张,鲁二居士,又复起,再事结集禅七一次。众闻欢喜,踊跃参加,共得十八人。于三月十二日即夏历二月十九日至三月十九日,入七堵龙潭山法严寺行道。借宝殿为选佛场,期心空及第而归。奈何金针暗度,枉费郢匠之钳锤;顽石无灵,空负维摩之妙手。去是本人,归仍故我。事过如镜花水月,而欲留其空花踪迹,除编印同道名录外,乃摄影两帧,以资纪念。虽撮空捉影,而妄亦同真耳。禅七期中,同参偶有所,或唱而为言,或缄口默契。爰于有偈者,抄集附志遗失--编者,以征他日打破漆桶时,哑然失笑,方知自家话柄,落在窠臼,事为同中说异,原不足为高明道也。至若开示法要,容俟后补。此志。
乙未孟春下浣谈而群谨志
怀师复函示要三月二十七日
来书之言,足见治心较有进步,心平气和,为工用上之基,长养平和之气,儒者谓之中和,理学家之造论诣,大抵止于是矣。观来书所言,以此旷观佛法之极,实似是而非也。心平气和,犹限于形器,形器之内,安止本位,动静有方,归藏至善,小儒所宗。若外此形器,会万物于己,动随万变,定外乾坤,心空无念,气自宁寂,无念无空,动静若一,一亦不着,不着无物。终非形器所囿,自拨于三界之外,不离人位之中,则佛法之所宗。居士稍得心平气和,即谓道之极则,仍是差不多先生,且仍是得少为足,安得已免此过哉。如云:学问深时意气平,能至于此,亦可嘉矣。意即心也,然则止能认得意识,尚有赖耶根本,如何拨楔参参古人云:士别三日,刮目相待。与居士别三日,当以本色钳锤相待,不然,狂心终无歇时也。
附:某居士返台中三日后来书摘要三月二十五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