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说平静的时候,妄念提都提不起来,但偶一不慎,喜怒哀乐之情起来,更厉害,此心不能安,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就是修行必然的经过。 所以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妙觉,到金刚喻定,破最后一品五明,才到如来果位,此渐修之路也,岂有那么容易呀修行人要“防微杜渐”,此心不能安,是你气机没有归元,触到你的感官,所以不得安。凡夫心脉只开一脉,到八脉具开时,气机动得更厉害,佛经里都有对治法门,用之皆有效。密宗用戏曼歌舞来疏解它。禅宗修法对此不安之一念,都不用对治法门,正念一提,三际托空,心就安了。重新安了以后,功用见地,又更进一步了。
杨管老问我“没有见道以前,知道这个是道,见道以后又生疑情,以为这就是道吗又有些信不过,这是什么道理”现在我要用禅家的风范回你一句:“这不是道你把道拿来给我看”参
你在清净圆明以后,忽然变去,起心动念,是天魔;不起心动念,是阴魔;道起不起,是烦恼魔。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净,魔既是佛。此心坦然平静,天人都不知道的乐处,何况是魔呢不求静,不求定,要跑出去,就让他跑出去,你那个知道它跑出去的那个没有动过。
鲁居士啊你住得远,又不好学深思,这次以后,要好好把持住,不要把它丢了。这些话都好好记着。见道以后,何以会变去呢,初见清净圆明,贵为黄金,过些时就跑去了,不要抓住它,有一点抓住它的心,就是后天的执著,它就跑了,不去抓它,它反而在那里,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。清净圆明本来没有离开过你嘛何用你去用心抓它呢俗语说:“没有问题,请放心好了。”这放心二字,虽不是佛经里的话,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。
不要求清净,本自清净,何须更求清净。把清净也要放下,放下更放下,放到无可放处,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处。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。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你们听风声树声,一阵阵,一声声,清清静静,都在你的心内。肇法师说:“会万物于己者,其为圣人乎。”
当我初入道时,我的老师印证我,说我明白了。平时我最怕鬼,一夜,到坟场去坐,完全不怕鬼了。眼通,耳通也经验一番过来,马上被老师打破。到峨眉闭关,也时常生杨居士一样的问题。七月十五夜里我在山上施食度鬼,普贤菩萨大放光明,为我证明。以后出关到各地参访,乃至遍学显密等教,经常起疑。深信不疑至今,不过十五六年耳。古人说,大悟十八回,小悟无数回,也确有道理,谈何容易。得无所得,了无所了,就是要认清此心。认识了此心清净,还是要养它,会有种种变化。如何培养此心修禅定。“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,却来观世间,犹如梦中事。”不是比喻,真的像看电影一样,如梦如幻的呀凡夫境界都是向外跑的,一板子之下,向里跑了,放射的电能向内收回,全宇宙的电能一起向你射来,而你心性没有通达,不易接受,所以时时会有退心。
法华经最重要的几句话:“大通智胜佛,十劫坐道场,佛法不现前,不得成佛道。”信“一心是佛,一心成佛”此外并无二事。对杨管老说:信心清净,便生实相。须知不明心见性,不能除去贪嗔痴。了无一物就是本来面目,什么是本来面目本来无面目。你参参看
理是障道的,但是当你见道以后,就不怕理障了。
十方诸佛,皆从定中得来。如何定法认清本来面目气机动了,把它由海底冲上顶去,与天地合一。孟子说:“吾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”此乃养气而已。当心佛法如何
华严境界,是一真法界。真者真心也,清净圆明之心也,见着真心以后要入一真法界。“出息不随外缘,入息不居蕴界。”灵明一点。我们这个身体只不过是大宇宙中之一点而已。不要乱听啊鲁居士还是守丹田,听呼吸。好好坐一堂啊,放心去坐,我给你们看着。
明末朱舜水先生乘海船去日本,遇到大台风,看到前面两盏红灯,据说既是海妖来覆灭船只。他立刻取纸笔大书“敬”字,焚化后投入海中,即时风平浪静。他这只是一股正气,正气亦可通灵。
此心静的时候,一念不生,充塞天地之间,与十方诸佛光光相接;此心动的时候,可以为恶为善,一念邪,则生阴气,便于鬼神相投。
一念不生全体现,空空洞洞,明明白白,道之根本在此一心。“放之则弥与六合,收之则退藏于密。”怎么收万缘放下,一念不生道体也。用的时候,此心一动,忠孝仁爱,用到济世度人,功德圆满,就可以神通具足,于宇宙合一,充塞于天地之间。
“不见一法名如来,方得名为观自在。”上座。
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是名如来。”
“举手攀南斗,回身倚北辰,出头天外看,谁是我般人。”“如迷忽悟,如忘忽忆,方省己物,不从外得。”
悟了同未悟,无心亦无法,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,本来是自己的,平平常常,如此而已。
圣凡俱尽,似睡非睡,有一点道心可得,都不是。经教都给你说完了,字字皆是黄金。
参要真参,悟要实悟,证要实证。
晚九点开静后
杨管老问:这一枝香,我一上座就好像昏沉,像是要睡觉的样子。我又听到老师说:“昏沉就随它去昏沉,散乱就随他去散乱,不要去修正它。我就没有去把清净圆明的境界用心去把持住,知道自己好像是睡着了,但是清清静静,外面一切响动,听得清清楚楚,心情非常舒服,就这样坐了一枝香。我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,请老师开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