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天天想空念得定,却不能空。若到绝对空,一念不起,即罗汉境界。何谓绝对空即摆到本来不动的本来面目处,其他妄想念头不起,永远定下去,即是无漏果。但你说罗汉应有神通。乱说谁叫你们不通教理。大智度论上也告诉你们罗汉有两种:一种有神通,一种无神通,达此无漏果时,要修才有神通,不修则无,与道体无关,谁说当今无有罗汉不通经教,武断
当然,一念不生不容易永远保持下去,但生起念头,也不失罗汉果位,若能一念专精亦是定。如何定譬如念“南无阿弥陀佛,南无阿弥陀佛”念念念下去,一个杂念忘想都没有,一心不乱,这个念的不就是我我不是在念吗“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。”就是定。你说你空不了,其实叫你有,亦有不了。念不到十句后,看你妄念来不来你说妄想妄念不好,要丢了才对。但大家不是很穷吗黄金美钞最喜爱,现在我就叫你念念都要妄想黄金美钞,不间断,看你妄想得成功否你若真正能妄想得成功,那我就要恭喜你这个财迷,你已经得财迷心窍世间大定了。这也是“我”的起用。所以世间有净土,有坛场密宗术语,只是你修行不得力,见证不了耳故永明寿禅师悟道后,提倡净土,何则因为深知众生慧根浅,不知念佛的好。如此修持,谓之顺道。所以说你们如光想学空,只知这边事,亦只落得担板汉。若是士农工商们走入世的路,而起心动念处,念念做主,明明觉性,则是大菩萨境界,将来成就更大,作用更大。所谓“善能分别一切法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”
但是你们居士们,叫你们大亦不敢,小又不能;叫你们有既有不了,空也空不掉。悠悠岁月,歧路徘徊,无常迅,伊于胡底。此乃见地不正,非功夫上事也,亦即理上的问题。譬如大xx法师回去,人家问你,山上和这一班居士们混了些什么因你是亲身经过的,因此事上即能说出如此之理,理即事,事即理。你们最喜欢申辩说此乃理边上的事,唉你们有什么理,你们所看佛经皆是佛的理,看了即迷信了,盲目了,不肯自己做功夫,切身体验修证,无此智慧穷此理,你所有的理,充其量只是“圣教量”。都是“比量”妄推而已。告诉你,你就相信了,这是迷信,不是正信,所以不能成佛。温州寿昌绝照辉禅师有偈说:“功夫未到方圆地,几度凭阑独自愁。今日是三明日四,雪霜容易上人头。”
儒道佛习禅录影
东方的儒、道是乐观的。中国文化自周公孔子开始一变而为儒家。其实儒家可自周公开始,说现实人生。生生不已,是乐观的,与宇宙法则是相同的,生生不已。将人的生命看得很长,由祖宗至父母传子孙,如列子云“子孙者,父母之委蜕也。”子孙即父母精神之延伸。将历代下去的子孙作为生命的延续。生命存在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五伦纲常,是周公孔子展于现实人生的哲理,一切是乐观的。人生是现实的--当然“现实”并非现代流行之“势利”--过去的精神在现在,未来的亦在现在之中。庄子批评说“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论”,“六合之内,圣人论而不议”,即对现实人生是不加怀疑的,“春秋之义,经世之道也”,春秋不只是历史,乃是历史哲学,是孔子指导人生历史行为的。然所谓微言大义,当时社会亦如今日之有忌讳,好像我对你们说话,有时也不得不有所忌讳,但话又不能不说出,于是只得出之以不相干的话,但内中却是大有深意的。庄子常笑孔子,但他真对的地方还是敬他的。学术的问题太多了,说也说不完,且入正题罢。
道家更说生生不已,不管死的事。世界上一切人,除了现在的科学家,皆无此胆量触及这个问题,只有道家敢将现有生命延展至与天地同修、日月同寿。因为人的生命既然可以生出来,则为何不能将现有生命的力量反转过来,以维持现有生命它是个科学的尝试。中国在数千年前早就现,且作此努力了。不论其效果如何,科学精神是了不起的,其哲学理论的基础即在生的一头,不管死的事。认生命确是可以维持的,当然其所谓生命之义,不单指现有生理而言,似亦可将现有躯壳、肉体的生命留住。噫外道理论,嗨笑话,什么外道不外道不懂,不能乱说。楞严经佛说十种仙皆可长生住世亿万年,并未批评不对,只说未得正觉,未明心见性,未大彻大悟,纵活亿万年,无济于“事”,不能证得菩提;相反的,如果他能证得菩提,那他亦是佛。你看东方消灾延寿药师佛是长寿佛。所以通常只了解半边佛法是不行的。东方人,包括印度人,有此见识与精神,与宇宙抗衡,认为人生命的价值不只是目前这样,一方面看宇宙人生渺小得很,同时亦看出宇宙人生的伟大,生命潜在的功能,可以延展到无限,挥到无穷。这是一个重点,我在此处却只能暂提重点,如果详细说,可以写一部大书。其实只要得根本智,稍微看看书,研究挥一下,即可成为大学者,可见学者有如此易为者。但若无这一点根本智,不要轻视他,学问也是很难得的。
佛法,你们认为浩如烟海,真是不得了。其实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,只不过是四大、五蕴、六根、六尘、十八界、三十七菩提分法、四禅八定。菩萨十地,加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,总共不过五十位。架子搭好后,内加砖头、木头、水泥,修好后,内放博物馆陈渣子,新旧古董机器一起放入,看起来浩如烟海,不过如此空架子而已。这里大居士很多,不妨搬出大藏经,大家研究辩论,看还有什么别的没有从前家父一句话把我吓住了:“佛经不得了,过去一位状元公在藏经楼上看了三十年还未看完”因当年家父的这句话之激,我在峨眉山闭关时,拚命三年全看完了。其实佛法,千点万点,不过这一点,只要这一点穷通了,横说竖说也是这一套。虽然如此,今日说佛学的,好多地方错了,这句不是骂人的话,语重心长。佛学概论不能乱印,一字之差,五百年野狐精。应提倡读经运动,年轻人应好好研究佛经;文字难懂,就得多多留意研究古文,且可用白话讲,少乱写,错一字,不得了,我写楞严经的白话解释,抖呵我绝不敢狂妄,每提笔前总要祈求诸佛菩萨,智慧加庇。当时写此书时,并非为了出风头,实以悲心之故,当时社会有此需要。但到现在又没有用了。
佛教已变质,不堪再变了。要知佛经即等于论文,为何不研究至少后世大菩萨的论文,如大智度论、瑜伽师地论这类书,应多多研究。四九年在台湾,朱老居士和我研究印佛经,那时台湾未印过一本佛经,他说钱不够,当时黄金两百多元一两,我拿了一千元给他,告诉他,不够再拿;那时我有钱,鼓励印佛经。从前杨仁山金陵印经处不做别的事,专门印佛经,是有深意的,研究经典不会错的。大家读经都有同感,就是无个入手处,我要想个办法,可以叫大家实证,把佛经重新整理,对此事我已有个蓝图,但非一人之力所能成功,必须集中人才,大规模、有系统地着手。
玄奘大师译经,永明寿禅师编宗境录,是集中天下各宗各派的见解,自作总裁。这是一部很好的佛学概论,当然在今日来说,有缺点,未分类,无纲要,但这也容易,将来重新编过。甚至哪部经典中如何说,哪本书又如何说,某某法师如何说,都列出来了。说唯识的,说般若的,说禅定的都有。其次,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是大止观,非小止观。也是船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