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说说:“今年春天,老爷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,回家来,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,立刻叫人各处搜求。 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,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,穷的连饭也没得吃,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,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。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,见了这个人,说之再三,他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,拿出这扇子,略瞧了一瞧。据二爷说,原是不能再有的,全是湘妃、棕竹、麋鹿、玉竹的,皆是古人写画真迹,回来告诉了老爷。老爷便叫买他的,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。偏那石呆子说:'我饿死冻死,一千两银子一把,我也不卖!'老爷没法子,天天骂二爷没能为。已经许了他五百两,先兑银子,后拿扇子。他只是不卖,只说:'要扇子先要我的命!'姑娘想想,这有什么法子?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,便设了个法子,讹他拖欠了官银,拿他到衙门里去,说:所欠官银,变卖家产赔补,把这扇子抄了来,作了官价,送了来。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。老爷拿着扇子,问着二爷说:'人家怎么弄了来?'二爷只说了一句:'为这点子小事,弄得人坑家败业,也不算什么能为!'老爷听了,就生了气,说二爷拿话堵老爷。”从这些话上,并没说是贾赦要贾雨村这样做的,反而是贾雨村要巴结贾赦,自做的主张。
恶事三,嫁迎春。为了五千两银子,把迎春给卖了。估计这是贾赦做的最大的恶事了,他挨了这么多的骂的根由就在这里。原著里有这么一句,“如今你娘死了,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,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强十倍的,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,怎么反不及他一半!谁知竟不然,这可不是异事!”这原是巧儿说的话,这里面的意思最耐琢磨。巧儿对迎春生母和探春生母的对比,不是从其个人品格上去比,而是从其在家族地位上进行对比。迎春生母既然比赵姨娘“强十倍”,后来他人呢,通篇也没个介绍。贾赦对这个女儿这么不好,是不是因为迎春的生母的原因呢?
再说,迎春的悲剧,主要原因在她自己。迎春老实无能,懦弱怕事,所以有“二木头”的浑名。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姊妹们,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,任人欺侮,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,万事只想着“息事宁人”。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,她不追究,别人要替她追回,她说“宁可没有了,又何必生事”;事情闹起来了,她不管,却拿一本《太上感应篇》自己去看。抄检大观时,司棋被逐,迎春虽然感到“数年之情难舍”,掉了眼泪,但司棋求她去说情,她却“连一句话也没有”。如此怯懦的人,最后终不免悲惨的结局。古代这个环境,男子三妻四妾是定理,就是王熙凤这么刚强的人,还不得为贾琏找了平儿做屋里人,那时内宅斗争那么残酷,迎春又不会做人,原书中,迎春好像从没给贾赦巧儿做几件衣物,每日请安的。就算她嫁的不是“中山狼”,是个安分守己的老实人,也免不了迎春的命运。
还有一点,贾赦找的人家虽不好,但毕竟是将迎春的婚事放心上了。满贾府里那么多人,也没见那个说给迎春找个人家,要知道迎春可比薛宝钗还大呢。再说,那贾赦自己平日结交的都是这路货色,说不定他自己还以为“中山狼”是好的呢。
巧儿想的头都大了,反正现在的贾赦还没有这么事,又有巧儿在旁,想是无妨的。
巧儿这边还在做心理建设,一件关乎贾赦的大事发生了,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贾赦的一生。
贾赦的||乳|娘顾嬷嬷不行了,临走前,将贾赦叫来,对他说出了他的身世,还有贾赦生母的事。
贾赦遭此打击,浑浑噩噩的回了巧儿这里,一头栽倒在巧儿床上,像是傻了。
巧儿被贾赦吓了一跳,忙寻太医,贾母等也闻讯赶来。
太医看过,说贾赦无事,只悲伤过度,吃两幅药就好。
一干人才放了心,都以为贾赦是因顾嬷嬷去了,才如此伤心。
正好外面传来,贾政升了工部员外郎的消息,贾母高兴地走了,只留下巧儿照顾贾赦。
第 13 章
更新时间:2012-1-15 14:27:14 本章字数:4055
所有人都以为贾赦不过是伤心过度,或许也有些吓着了,吃几副药也就好了。
巧儿让人煎了药,亲自喂给贾赦,只是这时才发现,贾赦竟一口药都喝不进去,嘴闭的紧紧地。巧儿无法让众人都出去,口对口的将药喂给贾赦。
巧儿喂完了药,让人进来收拾药碗,下人还没走出屋呢,贾赦就将药全吐出来了。
巧儿让人给贾赦换了衣服,床单被子,又让人煎了一碗药来,再次给贾赦喂进去,结果他又吐了出来。后来发现,别说是药了,就是饭也喂不进去,只能略尽些水,如此几次以后,巧儿慌了,让人再把太医请来,又命人给贾母报信。
太医检查了好久,怎么也找不出病因,只得摇头走了。贾母命人再去找名医来,结果一个个都说无能为力,只说,要是贾赦能把药吃进去就没事,否则,就是有方子也没用呀。
贾母又找了几个和尚道士,折腾了半天,还是不管用。贾赦反而因为吐得次数多了,脸蜡黄蜡黄的,最后大家都说尽人事听天命吧。
贾母命贾政替贾赦上本,还有爵位,贾母认为应由贾政承爵。
贾赦那六位妾室听了,一味的哭天抹泪,贾赦孤零零的躺在床上,没有一人关注他,好像都等着他咽气似的。
其实贾赦这样还要怪巧儿,原来的那个巧儿可做不到用口喂药,自然贾赦也不用吐成这样了,不过是吃不进东西,饿上三天,到时贾赦自己就好了。
可巧儿不知道啊,巧儿虽然认定了贾赦是不会死的,却也没想到贾赦病的这么厉害,心里直嘀咕,不知原来贾赦是怎么好的。
巧儿既然当了人家的老婆,就要好好照顾人家,何况贾赦对他一直不错。巧儿让人另收拾了一间房,将贾赦挪了进去。自己狠了狠心,拿出陪嫁的那支人参,又亲自用灵泉水做了一碗参汤。
万幸的是,不知是灵泉还是人参的的原因,这碗参汤贾赦喝了下去,竟没再吐出来。就这样过了三天,这三天,贾赦水米未进,只靠着一碗碗参汤吊命。
其实贾赦就是魂魄离体之症,三魂六魄跑了两魂四魄,也没跑远,就在贾府转悠呢。所以呀,这几天发生的事是一件没拉的都看在眼里了。
他看见贾母来了;看见贾政升官了;看见贾母走了;看见美妾在哭,看见她们收拾值钱的东西;看见下人们在议论,说他不行了,说贾政有多好,说贾母要把爵位传给贾政一脉;看见和尚念经;看见贾母吩咐准备后事的声音;也看见巧儿喂他吃药,为他擦身,为他熬汤。
他看见了一切,却统统不想理会。他无法相信,他渴望了三十年的母亲,忽然成了嫡母,他以为是亲身母亲的却是杀死生母的凶手。他不愿相信这是事实,甚至埋怨顾嬷嬷,为什么现在让他知道这些,为什么不一直瞒着他,或是早告诉他知道。
贾赦陷进自己的思绪里,想着从小到大的事,贾母的偏心,贾代善的无视,还有那最后的遗本。贾赦心里燃起了一把火,一种名为愤怒的火,借着这股怒气,贾赦的魂魄突然回到身体里了,自然也醒了过来。
贾赦睁开眼,只觉得物是人非,这三天看到的一切对谁也没提。
贾赦既然醒了,也就可以进食进药了,没几天病就好了。
病好之后的贾赦像是变了一个人,每天阴沉着个脸,见谁瞪谁,只有面对巧儿时好些。过了几天,贾赦突然和巧儿说,要把房子修一下,与荣国府从贾府花园处隔断。
巧儿听了一愣,才想起原著中似有这么回事。不过巧儿并不打算同意,要是真这么做了,就是彻底和贾母翻了脸,在这个“以孝为天”的时代,这么做要是传出去,贾赦和自己的名声就全毁了,万一再被哪个御史奏一本,乐子就更大了。巧儿猜测,贾赦这样,莫不是知道自己非贾母所出了。
巧儿知道贾府人多口杂,不是说话的地方,就拉着贾赦出去,找了一个三面临水的亭子,又让下人在远处伺候,这才问贾赦道:“老爷怎么忽然想起这出了,这可不是什么好事,快把这事忘了,以后再不必提起,这要是让老太太知道了,告你一个’忤逆不孝‘可不是玩的。”
贾赦叹了口气,将顾嬷嬷说的告诉了巧儿,巧儿装出才知道的样子,只做吃惊样。
“老爷,那你以后怎么打算?”
“我也不知道,只是让我和以前一样却不可能了。”
“老爷,就算老太太不是亲生母亲,那也是嫡母呀。 咱大清以孝治天下,不敬嫡母,会绝了你的仕途呀,就是婆婆她还在,也断不会同意的。”
“那你说,你让我怎么办,生恩养恩都是恩呀。”说着,贾赦往石桌上一拍。
巧儿上前拉住贾赦,“老爷,仔细伤了手。”
“其实呀,这女子生产本就是一道鬼门关,顾嬷嬷也没证据就说是老太太做的不是,你呀,把心放宽些,万事逃不出个因果,天理昭彰报应不爽,要真是老太太做的,自有她偿还的一日。可要不是老太太的事,你这样不是寒了老太太的心吗?”
“老太太是有些偏心,可这不是常事吗?人啊,都是这样,处的久了,感情就深些,要不说远亲不如近邻呢。”
“这亡者已逝,万事还要以活着的人为主不是,老太太不是偏心二房吗,不是成天夸叔叔了得吗?只要老爷你活的好好的,将差事做好了,还愁没出头之日,到时候自是出了那口闲气。
再说了,老太太今年都五十多了,还能活几年,到时这荣国府还不都是你的。”
巧儿干巴巴的安了贾赦几句,贾赦也没说话,就在亭子里坐着,过了好一会儿,巧儿都要冻僵了时,贾赦才点头答应了。巧儿连忙拉着贾赦回了房,又每人灌下一大碗姜汤。
等晚上就寝时,二人都躺在床上睡不着。巧儿忽然想到一事,对贾赦道:“老爷,我觉得这房子还是该扩一下,你看现在就住了我们两,再加上那几位姨娘就没什么地方了,这大爷二爷都不小了,也该搬回来了,自己养着也和我们亲不是。再没几年,他们就该娶媳妇了,再是再给我们生几个孙子,哪还有地方住呀。再说要是我有了,那孩子也该有个院子不是。”
贾赦听了觉得有理,说道:“我看也是,明天我去和老太太说说,只是咱们这里也没处扩去呀。”
巧儿想了一会儿说:“我看咱家的花园挺大的,不如在花园里隔出一块,再重起个院子如何。”
贾赦一想也行,道:“也好,那里地方大,院子可以起的大些,到时咱们这里就当做哥儿几个的书房吧。”
次日,贾赦和巧儿来给贾母请安,顺便将房子一事说了。贾母很爽快的答应了,毕竟大房住那里确实有些挤了,当然这笔费用自然是从公库里出,把个王夫人气的够呛。
选了一个好日子,贾家就动土盖房了。
巧儿现在却没心思管这些,因为又到年底了,各处的庄子要来送出息,巧儿也该领下一年的三万两银子了。
而且今年因为贾赦少买了不少古董字画,还剩下一万多两银子。巧儿和贾赦两人这两天闲着没事就凑在一起研究怎么用这笔钱,最后决定在小汤山买两个带温泉的庄子。
也许是白花花的银子刺激了贾赦,贾赦以后还真没乱花过钱,以后每年都剩下些银子,巧儿都让贾赦买了庄子。王夫人看着眼馋,却不敢和贾母提,也丢不起这个脸,这是后话不提。
第 14 章
更新时间:2012-1-15 14:27:17 本章字数:4362
据说贾家盖大观园花了一年时间,那么盖一处院子花多少时间呢,巧儿现在可以告诉你了,总更用了三个月不到就盖好了。
院子是康熙31年3月开工的,5月盖好的,到了7月,就收拾好了,8月的一天,贾赦,巧儿,贾瑚和贾琏就搬了进去。
院子很大,里面又划分了好几个小院,贾赦和巧儿占了正房,贾瑚和贾琏每人一个小院,那些姨娘一个小院,又留出四个小院预备以后用。
说实话,这处院子占得应该是以后大观园的地方,不过现在元春还在王夫人的肚子里,也没人找巧儿了,巧儿也不客气的将这里占下了。
贾家家规,凡贾氏子孙年满七岁者必须进学启蒙(这里的7岁指的是虚岁,实际就是5周岁)。那时候,贾瑚已经在族学里上了5年学,贾琏也上了2年。贾赦自二子搬进来后,时不时的考察他们的功课。贾瑚还好,多少还学着点东西,贾琏确实一问三不知的,贾赦大怒,要请家法教训贾琏,打了没几下就被闻讯赶来的巧儿拦下了。
巧儿知道这贾家族学将来很乱,但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。再说,贾瑚身体不好,贾琏又是个厌学的主,真去了族学,可别学问没学多少,倒学了一肚子坏水来。巧儿劝下了贾赦,对他道:“老爷这是干什么,孩子才搬过来没几天,你就又打又骂的,让人知道了还不知道怎么说我们呢。”
贾赦将竹条摔在地上,说:“你问问这个不孝子,上了2年学,连本论语都背不下来,他是干什么吃的,上课都上到哪里去了。”
巧儿让贾琏下去,转身对贾赦到:“老爷,这也不能怪孩子,您想想,以前孩子不在我们身边,老太太年纪大了,难免精力不济,弟妹那边也忙,再说也没有让弟弟管教侄子的理不是。现在孩子既然回来了,老爷多上点心,好好教导,还有个不成材的?”
贾赦点头,从此贾瑚贾琏就过上了水深火热的日子。贾瑚还好,因为身体不好,贾赦不太逼他,贾琏就惨了,每日里不光要完成族学里的功课,贾赦还余外布置了不少,每日里都要检查,一旦完不成就要打手心,这才没几日,贾琏的左手就肿了一圈。
这日,贾琏又没背下书来,贾赦又要打,却见贾琏双手都肿了,也不忍心,只得打了贾琏的书童,命令贾琏继续背书,贾赦唉声叹气的回了房。
巧儿见贾赦心情不好,上前询问,问明原因后对贾赦道:“老爷,我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,琏儿不喜读书,你就是把他手打烂了也没办法不是,再说学里那么多孩子,琏儿又是个坐不住的,基础又差,不如单请一位先生,让他因材施教,只在家里单独的教贾瑚贾琏,或许还有些上进。”贾赦也没别的办法,只得应了。
后请了一位老秀才,这秀才还算有些本事,知道贾瑚的身体不好,多教他些琴棋书画这些陶冶情操的;贾琏是个坐不住的,自幼顽劣,只说他是世家子弟,又不用去参加科举,学那些八股文也没有用处,只是给他讲讲书,也不逼着贾琏背那些四书五经,也不用写诗作文,只是每日给他讲讲史书,论语什么的,也不讲原文,只是把那些史实像故事一样讲给他听就是了。慢慢的引起贾琏的兴趣,对读书也上了几分心,只是终不是考科举的那块料。
这贾母一开始还嫌贾赦对孩子不用心,后来见两个孩子学的都挺好,也就罢了。
这一年5月,王夫人查出有孕,巧儿知道这必是元春无疑。
因王夫人要养胎,管家的差事就回到了贾母手中,巧儿平时帮着贾母料理家务,有空了关心一下丈夫和两个续子,照看一下小姑,一年就这么过去了。
到康熙32年,大年初一,王夫人不慎动了胎气,提前生出一位千金,贾母给她起名元春。刚一满月,就被贾母抱到自己屋里,由贾母亲自教养,管家权也回到王夫人手里。
这年八月,正是三年一次的乡试,邢忠已经15了,决定今年下场看看,贾赦照例帮着照看,邢忠在考场内熬了九天,考取了举人。
也是这年,邢莲嫁给了一个进京赶考的考生杜国良,杜家原是书香门第,只几代人都不善经营,到了他这一代,也就几亩良田了。三年前他进京赶考没有盘缠,他父母又早亡,也没个亲戚帮衬,就一咬牙,卖了地赶考,偏偏没中。
他倒也有骨气,在天桥那里摆了个摊子,帮人写信代笔,赚点钱糊口。
贾赦这几年到处掏弄老货,无意间和他结识了。觉得这人还不错,就被贾赦介绍给邢父了,邢父看了也很满意,招了他当女婿,与邢莲订了亲,原本邢父有意捐助他的,被他拒绝了,只在邢家一处宅子里住着,直到这科考上了才和邢莲成婚。
邢莲和杜国良成婚后没多久,贾赦就帮着补了一个县令的缺,有帮衬着他找了几个门人,两人就去上任了。虽没多远,但往返也要三四天的功夫。
这些年,贾赦倒把邢府当成自己的家了,对邢父邢母就像亲生父母一样,巧儿一直怀疑贾赦是从邢父邢母那里寻找母爱父爱呢。再加上邢忠忙着读书,邢家要是有什么事,都是贾赦张罗的。
因为这还赚了贾母好大的不是,贾母本就不喜欢贾赦,再加上巧儿也不受贾母的摆布和王夫人摆擂台,做事又一半一眼的不讨人喜欢。贾赦这几年和贾母生分了不少,一心都在巧儿身上,偏这两人又没个孩子。贾母当然不觉得是贾赦的原因,就认定是巧儿不好,又见巧儿拦着贾赦,不让他去姨娘屋里,好几次都给巧儿没脸。贾母几次想赐个丫鬟给贾赦,都被贾赦挡了。后来直接给了巧儿,结果还是一样,除了巧儿不方便时,其余时间都在巧儿那里,对巧儿是更不喜了。